查看原文
其他

如何与孩子谈死亡——给孩子的生命教育

叶月幽 叶月幽 2023-10-13


版权声明

本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原创,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。关注后点击目录,可查看历史文章及各地工作坊信息。

最近收到了很多提问,有的是说孩子从四岁多开始对死亡的话题越来越感兴趣,追问越来越多,不知该如何回答;有的是因为孩子总是不注意人身安全,过马路不牵手,从高的地方往下跳,不知该怎么教育;还有的是说孩子太过谨慎,生怕自己死掉,什么都害怕,不知要如何引导。这一系列的提问都指向了一个经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——生命教育。

 

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,大概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。在我们传统的思维中,从来都是很忌讳谈论死亡的,更别说与孩子谈论死亡了。我们小时候,如果问父母这样的问题,父母通常都是简单地糊弄过去,或者安慰我们不要担心。我们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,在面对孩子提出类似的问题时,就会不知所措。

 

陈默教授说,现在的孩子是“高孤独感、高话语权、高情感负担”的一代。这一代的孩子已经脱离了物质匮乏的年代,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,有摆脱不了的孤独感,他们既不用思考吃,也不用思考穿,又孤独,于是就过早地开始思考一个终极的哲学问题:“人为什么要活着。”我们小时候也会问类似的问题,大人可能会用什么长生不老药啊、神仙妖怪啊等等解释糊弄过去,但这一套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却完全不管用。

 

如何与孩子谈死亡,属于死亡教育。现在有很多书籍、讲座等,都在帮助我们学习如何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。但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得更宏观一些,死亡教育只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,生命教育是一个整体,不仅仅是与孩子谈论死亡,而是要让孩子们明白,生命存在的意义。

 

所谓“生命教育”,直白一点说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。主要是让孩子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,尊重他人的生命,并在此基础上珍惜其他动植物的生命,与大自然、地球乃至整个宇宙和谐相处。而这恰恰是现在被很多“功利”教育包围之下的孩子们最缺失的部分。

 

生命教育是一个整体,它包括了“生存教育”、“发展教育”“死亡教育”三个部分。其中生存教育(包括安全教育)是生命教育最基本的内容,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。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保护自己,区分安全和危险,以及遇到危险和紧急情况时可以怎样做等等。

 

发展教育就是让孩子感受生命,比如允许孩子自由地探索、尝试,带孩子拥抱大自然、亲近其他小动物、亲自照顾动植物等等。如果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、尝试,他会懂得快乐地生活,并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。如果孩子有机会去感受大自然的各种生命、四季的流转变化,这些都会深深地滋养孩子的心灵,让他们身体健康,生机勃勃。

 

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,是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,让孩子了解、认识和接纳死亡,明白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,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,进而珍惜自己的人生,珍惜世界上的各种生命。

 

这三个部分是生命教育的整体,缺一不可。在面对孩子的时候,要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相应的帮助和支持。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,不是为了让孩子不怕死,而是要好好活。

 

生命的诞生是美好的

 

“妈妈,我是怎么来的?”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个孩子都会问的。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得到的最多的答案,恐怕都是:从垃圾堆里捡的、河上漂来的、树上摘下来的、别人放门口的……这样的回答很容易破坏孩子的安全感,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家,也无法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庄严。

 

叶儿在两岁多时,正好我怀老二。于是叶儿就见证了我的肚子是怎样一天天变大,弟弟怎样出生,生下来什么样,又是如何一点点长大的过程。这个经历让他绕开了“我是怎么来的”这个问题,因为他直观地看到了宝宝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。至于是如何放进去的,他那个年龄还没到开始思考的时候。

 

在四岁左右时,叶儿问我:“为什么你生出来的刚好是我和弟弟,而不是其他的小朋友呢?”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,但四岁的小朋友还理解不了什么精子、卵子、受精卵这样的过程。于是我并没有去过多讲解我们的物质身是如何形成的,而是通过故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画面。


我给他讲了个故事,告诉他每个孩子在出生前,都会在天上选妈妈。当他还是一个小精灵的时候,躲在云朵里,看见我在祈求老天赐给我一个孩子,他相信我会是一个好妈妈,于是就坐着彩虹滑梯,来到了我的肚子里。经过十个月的等待和期盼,宝宝就出生了。叶儿听了后,扑闪着大眼睛说:“啊!我知道了!所以弟弟也是从彩虹那边来的,他也知道你是一个好妈妈,而且他也看见了我,他也选了我做他的哥哥!”

 

对孩子解释生命的诞生,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发展。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,美好而温暖的故事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神圣,当他知道他是在父母的期盼中出生时,他也会对自己的生命多一份珍惜和热爱。

 

生命的成长是神奇的

 

孩子应该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,或者陪伴另一个生命的成长。比如给孩子讲他小时候的故事,和孩子一起翻阅他小时候的照片;如果家里有二宝的,可以让大宝一起参与二宝的生活和陪伴等等。

 

也可以借助其他事物让孩子了解生命成长的过程。比如,可以让孩子种植一颗属于自己的植物,并观察植物的发芽、成长、开花、结果、凋零的生命周期。带孩子多接触大自然,感受春、夏、秋、冬四时的运转。条件允许的话,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饲养一些小动物。通过观察小动物的成长,让孩子感知生命的历程。

 

坦然面对生命的消亡

 

孩子在提出“我从哪里来”的问题之后,随着年龄的增长,必然会再发出“要往何处去”的疑问。这是成年人面对的不可回避的哲学本源问题,孩子们也在面对。

 

我们生活在一个回避死亡的文化中,成人往往不愿意和孩子谈论死亡。另外,我们还有五花八门的忌讳的表达方式,如“离开了”、“走了”、“没了”等等,这也让我们觉得死亡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。

 

父母经常担心和孩子坦率地谈论死亡会加剧他们的恐惧,于是就遮遮掩掩、含糊其辞,或者在孩子问起时一笔带过。但恰恰是这样的态度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恐惧,他们会越发害怕,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亡就会轮到自己的亲人甚至是自己身上。而与孩子进行开放、真诚的讨论,不仅有助于对死亡有真实的理解,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在丧失亲人后从悲伤中走出来。

 

孩子最早面对的真实死亡,一般是亲人的离世,比如祖父母等。这时候,作为父母同样也失去了家中的亲人。所以父母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悲伤,也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出他们的情绪与想法。不必为了回避孩子就刻意压抑隐瞒,故作坚强,你处理情绪的方式会成为孩子的榜样。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真实的生活,才是最好的生命教育。

 

同时,配合孩子的年龄、认知与情绪发展阶段,以其能接受的方式,真诚而坦然地回答孩子的问题,并应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。每年的清明扫墓,是很好的机会。我们通过一些仪式寄托哀思,追忆祖辈,并带着对逝者的尊敬和爱,认真生活,拥抱生命。不同年龄的孩子关注点不同,理解能力也不同,所以在谈论死亡时,孩子是主导,父母不要越界。

 

比如叶儿三岁时的清明扫墓,他并不真正明白什么是生死,他更关心每座墓里住的都是谁。四岁时开始问他们是怎么住进去的,还能出来不。到了五岁之后,才开始逐渐问到生老病死的问题。

 

面对孩子的提问,一定要诚实以对,不要搪塞。不要以欺骗的方式来安慰孩子,不实的或半真半假的托辞只会让他们无法分辨事实;更不要搪塞说等你长大以后就会知道。比如不要说死者只是睡着了。因为睡着了是会醒过来的,这种安慰可能会让孩子一直期待死者“醒”过来,不断追问;或者害怕自己或父母睡着了也会“死”去,而无法安心。也不要说死者是去旅行或者工作了。因为再怎么出远门也还是要回家的,而孩子无法接受亲人为了其他事情就离开自己,不告而别,一去不返。

 

这里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年龄。死亡会带来抛弃感,如果年龄很小的孩子问:“妈妈你会死吗?我会死吗?”这时候孩子的重点不在于你会不会死,而是他会不会被抛弃,他是否能有安全感。这时候我们要陪伴孩子,倾听孩子的感受,让他确信爸爸妈妈会一直陪着他,看他长大成人,还要看他的孩子长大成人,全家人会一起幸福快乐地活着。这是低龄儿童所需要的内心安全感。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,他会慢慢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,但在死亡之前,我们都可以精彩地活。

 

在这个过程中,要特别注意对孩子的倾听和陪伴。和孩子一起表达对过世亲人的哀悼或追思,让他们从中学习到真爱,使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勇气。这也是他们将来能够成熟面对失落或挫折的力量。我们的倾听和陪伴可以鼓励孩子表达内心深处的恐惧和悲伤。不要用说教的方式让他们坚强面对,孩子需要的是“说出来”,而不是“被告知”。同时尊重孩子的人格,接纳他们的怀疑与提问。只有让他们自己去感受、了解,他们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成长。

 

所以我们也可以先问问自己,你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?你是否能够坦然地和孩子一起谈论死亡?还是也会有焦虑、恐惧,于是看到孩子出现同样情绪的时候,就更加的紧张和不知所措?

 

我们之所以不清楚如何面对死的话题,是因为我们自己对死亡心有恐惧。生死不过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,接受生,也接受死,我们的心便不再纠结。我们可以坦诚地和孩子分享生命意味着什么,并让当下的每一刻活得更有意义。

 

以下是一些关于死亡教育的绘本,可以和孩子一起共读。图片及介绍来自当当等网评。

 

《再见了,艾玛奶奶》


 

《再见了,艾玛奶奶》以少见的黑白摄影图像,透过艾玛奶奶的爱猫思达讲述她生命中最后一年的故事,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有韧度、有尊严的生命散发出来的光和热。 

人生四季,各有其美,即使是生命的尽头,也要好好珍惜。

死亡的瞬间是很平静的。

 

《长大做个好爷爷》


 

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,每次读都勾起我对祖辈的回忆,细腻温馨。

生命是一个珍贵的礼物,我们不能浪费。

 

《爷爷变成了幽灵》


 

这是一个温馨的故事。爷爷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小奥斯本,他没有变成天使。奥斯本不想让爷爷一直这样到处游荡、叹气。他想爷爷可能是忘记了什么,于是帮爷爷找,一面找,爷爷一面回忆起他的一生。他们沉浸在愉快的往事里。

突然,爷爷不再笑了,“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,我的小奥斯本。”“再见,奥斯本。” “再见,爷爷。请代问奶奶好。” 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,然后,爷爷开心地走了。

 

《爷爷的天使》

 


病重的爷爷躺在床上,向小孙子讲述了自己的一生:爷爷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天使,从此,天使就一直跟在他身边,帮助他顺利地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。……当爷爷睡着,孙子离开医院时,爷爷的天使飞了出来,来到了小孙子身边,成为了他的天使……

天使在哪儿呢?天使是那些心存善良的人们,善心善举。生活在人间。

我们接受着天使的眷顾,也成为别人的天使,不是吗?

 

《爷爷有没有穿西装》

 


这本书通过小布鲁诺的视角描述爷爷的去世,让我们体会到失去亲人的哀伤,以及学习如何面对死亡与接受悲伤。 它不只是一本童书,也为所有失去亲人的大人带来了心灵的抚慰。即便死亡是冰冷的,但我们仍可感知到爱的暖意。

 

《外公》

 


天真和童稚的对话中渗透着隔代的浓浓亲情。小女孩慢慢长大,外公渐渐老去。书的最后,只有一张空空的沙发,小女孩推着真正的婴儿车。也许这就是生命的代代相承吧。

 

《汤姆的外公去世了》

 


小兔汤姆系列第二辑里面的一本。从汤姆身上,我们看到了一个孩子对死亡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过程,那似懂非懂的自白、那油然而生的悲伤,也欣慰地看到了那份释怀。对死去的亲人,我们有比哭泣更好的方法去怀念他们。生命有终点,但爱延绵不绝。

 

《爸爸的围巾》

 


爸爸的围巾是绿色的,妈妈让我戴上它,我觉得很暖和。我戴着围巾去上学,害怕时就紧紧抓着围巾,这样就不会哭了。有一天,朋友夸我的围巾好看,我非常高兴。我还交到了新的朋友。我鼓起勇气帮生病的妈妈去买东西,大家都夸我呢。后来,大风把爸爸的绿围巾吹走了,再也找不到了。原来,春天的绿树绿草都是爸爸的围巾变的。我看着满眼的春色,不再哭了。

所以,爸爸,你不要再担心,就在天上看着我和妈妈吧。

 

《祝你生日快乐》

 


患癌症的小姐姐因为经常打针吃药,头发都掉光了,所以戴着一顶帽子。当风把她的帽子吹走的时候,小丁子骑着脚踏车来到她的身边,为她追回了帽子。他们一起做游戏、说故事。一天,小姐姐带来了“开心锁”,他们把它挂在树上,约定在小姐姐生日那天一起许愿,并打开锁。可是小姐姐住院去了,没有如约来和小丁子过生日。但是小丁子还是用手指头做了一个心意“蛋糕”,为她许了一个愿。

绘本中还有方素珍老师亲自撰写的绘本曲折的创作历程《生命如此脆弱和美丽》,带你一起走进一个不同的感人生命故事。

 

《小鲁的池塘》

 


故事非常细腻地描写小女孩在面对好友小鲁死亡时内心的真实感受,从最初的愤怒,到后来的难过、失落和不舍。小鲁离去后,把悲伤留给了小女孩和其他同学,于是,大家试图一起找到一种可以纪念小鲁的方式,来抚平内心的创伤。最终,小女孩明白了,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结束,它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,存在所有爱他的人的心中,保有暖暖的温度。

 

《楼上的外婆和楼下的外婆》

 


故事的内容很简单,也很生活,却能勾起大人和孩子对祖辈、对生命、对孩提时代的重新思索。温暖平静的画面,朴素纯净的感情,生活的原色就是这样,点点滴滴汇成生命的河流,流淌不息,波澜不惊,却感动生命的易逝,一些永存的记忆,一生中反复会重现的画面,作者用这种方式保存下来。自然而忧伤的旋律,缓缓地诉说生命的故事。

 

《獾的礼物》

 


充满智慧的獾离开了他的身体,也离开了所有的动物朋友,虽然他在生前已常常告诉朋友他只是到了隧道的另一头,大家不要为他难过。但是,在寒冷的冬天里没有了獾,这对大家来说,实在是太难过了。直到春天的来临,所有的动物聚在一起怀念獾,说着獾以前与大家相处的种种,大家的悲伤才慢慢抚平,因为獾虽然永远离开了,但他所留下来的“礼物”却像是矿藏一样,永远都在帮助有需要的人。

 

《象老爹》

 


象老爹已经很老了,他就要离开老鼠妹妹,去大象天堂了。可是通往大象天堂的桥断了,只有老鼠妹妹能够修好。 

深爱的象老爹的老鼠妹妹会把断桥修好,让象老爹去桥那边的另一个世界吗?

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,充满了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。

 

《活了100万次的猫》

 


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。其实猫死了100万次,又活了100万次。有100万个人宠爱过这只猫,有100万个人在这只猫死的时候哭过。可是猫连一次也没有哭。它先是国王的猫,然后又是水手、魔术师、小偷、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,但它活得浑浑噩噩,对一切漠不关心。直到有一天,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,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,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。这一次,这只猫竟然哭了,他死去了,再也没有活过来。

有爱的人生,只要一次,便已足够。

 

《鸟儿在歌唱》

 


青蛙弗洛格系列里的一个故事,适合低龄幼儿。鸟儿死了,最后是朋友们把它埋到土里了。生命只有一次,要珍惜生命,珍惜每一天。

 

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

 


这是一本关于生命的童话,作者以一片叶子经历四季的故事讲述生与死之间的微妙平衡,文字简单,寓意深刻。一片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,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,在于给别人带来快乐;明白了死亡并不是代表一切毁灭,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。为什么我们都要死,却还要徒然地来活一次?一枚叫丹尼尔的树叶回答道:“为了太阳和月亮,为了大家一起的快乐时光,为了树荫和老人和小孩子,为了秋天的色彩,为了四季……这些都还不够吗?”叶子会死,树也会死,但生命永恒。这便是巴尔蒙特不朽的诗歌所吟唱的道理:为了看看阳光,我来到世上。

 

《苏菲的杰作》

 


这是一个非常温暖的故事。奉献、付出的过程,在为别人带去慰藉的同时,也在实践自身生命的意义。



《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》

 


这套书的第一册的第一章,便是“生与死”,因为这是一切思考的起点。我们死去,是因为我们活着。这套书探讨了孩子感兴趣的关于人生的重大问题,从一个个生活中常见的具体事例入手,折射背后蕴含的哲学道理,很容易理解,又引人思考。适合小学中高年级孩子。


生命教育是贯穿整个生活的,但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。我们是如何看待生命的,我们是如何活过每一天的,以及我们是如何面对别离和死亡的。


熟悉我的朋友大概知道,我在十几岁时因为生病曾几次面临死亡,当时用了七年的时间慢慢走出来,并学会带着不可逆转的影响去开始新的生活。当年的经历也促使我在这两年开始学习临终关怀,见的人和事越来越多,对生命和死亡的感受也越来越多。病长在我的身体里,我无法改变;能改变的,是不让它长在我心里。如果有一天狭路相逢,那就这样吧。


“我们活着就注定有一天死去,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?是为了经验生命的快乐、悲伤、无知、奥秘、喜悦、痛苦、成长、灾难,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了解我是谁,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要做什么,我要到哪去,带着怎样的灵魂和姿态。这就是人生,你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完成你的功课,做你做不到的事,直面你的恐惧。”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生命的,这些都会传递给我们的孩子。愿你我不曾辜负每一天。


相关阅读:二十年前照亮我生命的那句话

上篇文章:孩子不牵手过马路,可以给他看车祸视频吗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